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信息公开 > 正文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课程与教学论

时间:2009-09-23 16:58:54 来源: 作者: 阅读: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    业: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2009年  6   月   29 日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工作,或胜任教育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政治思想方面,能较为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事求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
2、专业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具体研究方向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关注并努力开拓本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能较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3、能力方面,初步具有在本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能独立工作、独立分析和解决本领域理论及实际问题,具有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态度和能力,具有在本领域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课程论
系统深入地研究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课程改革服务。
2、教学论
系统深入地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教学改革服务。
3、学科教学论
具体包括:中文学科教学论,数学学科教学论,物理学科教学论,化学学科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等等。
系统深入地研究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
4、教学设计
系统深入地研究教学的设计原理和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供理论指导和服务。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年学分制与中期分流制,总学分为36学分。(按上理论课18学时或与此相当的学习量,计1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1、必修课:( 8门,计23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
教师   
公共必修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试    
  第一外国语 216 5 1,2 考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 54 3 2 考试    
专业必修课  教育原理 36 2 1 考试    
  现代教学论 54 3 1 考试    
  现代课程论 54 3 2 考试    
  教育心理学 36 2 3 考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 3 4 考试  
2、限定选修课:(分研究方向开设,3门,共6学分)
 
研究方向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
教师   
课程论方向  西方哲学史 36 2 2 考试或考查    
  教育社会学 36 2 3 考试或考查    
  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36 2 3 考试或考查    
教学论方向  西方哲学史 36 2 2 考试或考查    
  教育社会学 36 2 3 考试或考查    
  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36 2 3 考试或考查    
教学设计方向  教学设计原理 36 2 2 考试或考查    
  现代教育技术 36 2 3 考试或考查    
  绩效技术 36 2 3 考试或考查  
3、非限定选修课:( 4至8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
教师   
选修课  教育逻辑学 36 1 3 考查    
  发展心理学 36 2 3 考查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36 1 4 考查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36 2 4 考查    
  系统科学 36 1 4 考查    
      考查    
      考查  
4、其他:( 3至4 学分)
 
类       别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考核人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  1 3、4学期 个人总结 导师   
调查研究  1 4、5学期 个人总结 导师   
学术活动  1 分散在各学期 个人总结 导师   
论文发表  1      
学位
论文  开题报告        
  论文撰写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中国教育史 随本科生听课、考试,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   
注:学科教学论方向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见学科教学论方向培养方案。
五、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硕士生的教学实践可以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其形式是讲授本、专科学生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或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四周左右,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讲授工作或者相当于此工作量的其他教学工作。实践成绩应达到优良,计1学分。
六、调查研究
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是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要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其形式可以是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也可以到中小学搞调查研究等。研究生的调研工作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硕士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在读期间应完成1份与本学科有关的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计1学分。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定在第四、五学期进行。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撰写阶段性(学年)论文或综合性学术报告1篇以上,计1学分;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原则上公开发表论文1篇,计1学分(不发表不计学分)。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硕士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者在第五学期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充实,论证合理,方法得当,资料可靠。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其创新之处可体现在选题内容,观点,材料,设计和方法,结论等方面。 论文的表达方式、各项文体式样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其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指导老师要注重教书育人,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相长。积极创造条件使硕士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讲座班和社会实践,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倡导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养成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九、考核方式与学位授予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确保培养质量,凡是本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其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均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研究生中期分流考核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其时间安排在研究生修满学分进入学位论文之前,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通过论文答辩者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者,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十、其它
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主干课程3门,并且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考试,取得良好或75分以上成绩。所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读书笔记。导师可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以为评定平时学习成绩之依据。
在前4个学期,每学期结束前,学生须向导师提交本学期学习情况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读的知识主题,主要书籍文献清单,主要收获等。
每位硕士研究生须根据本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十一、主要参考书目
1、瞿葆奎 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 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 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廖哲勋、田慧生 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 比彻姆 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 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靳玉乐:《潜在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日]佐藤正夫 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李秉德 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王策三 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6、张楚廷 著:《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张楚廷 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王斌华 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赫德永 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丛立新 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高文 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 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高文 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8、汪霞 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钟启泉 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30、桑新民等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1.石中英 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加涅 著:《教育技术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加涅 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Walter Dick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Robert Heinich 等著:《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7、钟启泉 张华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教学原理》、《理解课程》(上)、《理解课程》(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38、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9、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鲁  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1、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Thomas L ·Good ,Jere E·Brophy  著:《透视课堂》,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3、叶澜等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靳玉乐、李森等著:《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45、黄光雄:《教学理论》,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年版。
46、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裴娣娜等:《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王嘉毅:《教学研究方法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50、[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李定仁、 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2、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叶澜 著:《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冯建军 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项贤明 著:《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7、郭思乐 著:《让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